专注分享网络精品资源平台

第一波冲击下,北京的医护“防波堤”

易秋资源网 网络资讯 0

2022年12月15日下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大厅的分诊台前,排队的患者没有断过。新京报记者 乔迟 摄

“当前,疫情防控的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了医疗救治。”2022年12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基层医疗服务保障有关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12月7日,国务院防疫优化措施“新十条”落地,8日,明确所有的医疗机构不能拒诊核酸阳性患者。

随之而来的,是一线医护的压力骤增。11日,北京全市发热门诊就诊人数达2.2万人,是一周前的16倍。

一方面,大批非必要人群涌入医院,挤压了危重患者的就医通道,增加了医务人员感染风险;另一方面,不少医务人员因感染新冠被迫离岗,导致很多大医院“人手紧张”,不止是发热门诊,常规诊疗也承受巨大压力,医患对接呈现了“结构性错位”。

在药物供应方面,目前,北京市药监局等部门已经成立了市医药物资应急保障专班,以保障医药物资用品供应。

目前,北京市增设门诊和倡导就近诊疗的措施已经初现成效。多位公共卫生人士呼吁,市民应当根据自身病情的轻重缓急,尽可能“分级就医”,让出“生命通道”给最需要的人。

“压力主要在发热门诊、急诊”

首先感受到压力的,是医院的发热门诊和急诊室。

70岁的罗颖东用厚厚的羽绒服将自己裹起来,头上戴着一顶紫色的棉帽,她的儿子高烧39摄氏度,已经持续十几个小时了,吃了药也没退下来。她和老伴两人轮流排队,儿子倚着一旁的栏杆休息。

这是12月9日的晚上,朝阳医院发热门诊前,求诊的人们排起了长队。这一天,室外温度降到零下4℃。

在日前的社交媒体上,朝阳医院发热门诊排长队的消息,一度成为“热门话题”。

位于北京西城区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室同样面临压力。

周耀的外婆是10日确认新冠阳性的,前后发烧接近一周了。“除了发烧,外婆心率也不太稳,现在有痰卡在嗓子里出不来,而且因为几天没进食,整个人很虚弱。”

12月14日,周耀带着99岁的外婆前来就诊,但“急诊的床位全满了”。最终,在医生的帮助下,外婆在急诊大厅的折叠床上接受了输液。

周耀的外婆99岁了,她在发烧两天后,被送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大厅治疗。新京报记者 乔迟 摄

12月15日下午,新京报记者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大厅看到,过道等位置被十余张临时床位占满,床位上躺着的患者以老年人为主,每位患者大多有一两名陪护人员,整个大厅里显得格外拥挤。

从大厅到导诊台、挂号窗口、采血窗口等诊室的周边和通道,也排满了等待的患者及家属。穿着蓝色隔离衣的医护人员快步急行在大厅和分诊室之间,他们不时在大厅里大喊患者名字,嘱咐他们下一步要做的检查。

周耀说,从10日开始,他就连着几天打120,希望外婆能入院得到治疗,120人工回复说,热线排队3000多人,需要等一个多小时,但10日那天他并没有等来救护车。

此时的北京急救中心,也在满负荷运转中。12月11日,北京急救中心主任医师陈志告诉记者,“‘放开’之前,120日均接线五千到一万之间,‘放开’之后日均接线三万多,但急救车辆没有增加,确实很难满足每一位致电人士的需要。”

“对12月9日的120急救电话呼入分析显示,咨询和重复拨打电话的约占八成,要车电话约占两成,要车电话中涉疫人员非急危重症转运需求持续升高。”12月12日,北京市卫健委副主任李昂呼吁,市民咨询就医、非急危重症等情况不拨打120,为急危重症患者让出“生命热线”。

远在京郊的社区医院,人流压力也不比城区的三甲医院少。12月13日早上六点半,平谷区某社区医院医生李苏就已经在医院的发热哨点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一窗之隔,等候的人群已经排起了队。

通过两架话筒,李苏和患者隔着玻璃窗看诊,不少患者正在发烧,一部分人已经测出抗原阳性。遇到阳性的,李苏就会提醒其他患者注意保持距离。“来看病的多是中青年,一小部分是老年人。12月7日‘新十条’落地以前,患者每天最多70人,之后每天大约200多人。”

12月16日,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在公开场合谈及,“目前医疗机构的压力主要在发热门诊、急诊。”

应对措施正在进行时。据了解,为缓解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压力,继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立发热门诊之后,北京多区启用了便民发热门诊。这些便民发热门诊,临时设置在体育馆、文化宫,可为无基础疾病的单纯发热患者提供对症药物的开药服务。

12月15日,在北京朝阳体育馆临时设置的北京朝阳医院第二发热门诊正式开诊,当天就有很多周边居民来就诊开药。

2022年12月15日,朝阳体育馆发热门诊,这里的就诊流程跟在医院相同,挂号成功后,便可以排队问诊、拿药。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举全院之力”保障急救科室

12月10日,北京市卫健委要求全市34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要建立发热诊区,12日要求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和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均要开设发热门诊或诊室,增派人员力量。

实际上,早在“放开”之前,很多医院就进入了“备战”状态,“放开”之后包括新冠定点医院在内的各级医疗机构,更是“举全院之力”保障发热门诊、急诊等急救科室的高效运转。

自10月末开始,李苏所在的社区医院,就要求24小时在岗,目前是白班8小时全员在岗,夜班16个小时设值班人员。

12月初,“阳与非阳”人群的涌入,增加了区分风险和消杀的成本,最重要的是,“人手实在不够”。李苏团队一共六人,她是组长,目前团队中一名年轻医生已经发烧离岗,剩余五人中,两人负责在发热哨点接诊,两人负责在内科诊室接诊,一人灵活机动。

13日那天,李苏差不多到晚上七点半才下班,除了中午一小时的吃饭时间,剩下的时间都在工作,为了减少上厕所频次,几乎没怎么喝水,再加上不断跟患者对话,到晚上回家时,“嗓子已经冒烟了”。

标签:

暂无标签

免责声明:

本站提供的资源,都来自网络,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及软件的文章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我们不保证内容的长久可用性,通过使用本站内容随之而来的风险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手机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请支持正版软件,购买注册,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侵删请致信E-mail: yiqiuwl@126.com

同类推荐
评论列表
签到